慧律法师—临终备览
返回
面对死亡~正确的生死观
重新认识死亡,拥有正确之生死观,即可知长寿未必可喜,死亡亦不足忧,所应关注者为“死往何去。”前已言及神识不死,仅在不同时空转换,死亡即转换之过渡阶段。
所谓“学生之道易,学死之道难。”学问为治世之本,求学以增广见闻智识,学习生存之道,人人皆可胜任。学习如何面对死亡,则非易事。试问:“应如何死?”人皆云:“一息不来便死”此言固然不差,然欲死得自在、死得安详,却非吾人所能主宰。
何以得知?一般世间凡夫临命终时,多难免挣扎、痛苦,对金钱、子孙恋栈不舍,终至死不瞑目。如下状况亦不乏其人:在医院急救,四肢发抖,求生不得,求死不能;半身不遂,手脚不听使唤;老来多病,子孙不孝,身心交煎,生不如死。总而言之,于生命执著越深,面对死亡时之痛苦愈甚。
死亡之情状约有四种:寿尽而死、福尽而死、意外而死及自如而死。除修行圆满者可生死自如外,余三者皆无法自我掌控。
解脱之圣者面对死亡时,其心态迥异于凡夫。如印光大师,于往生前一个月即已预告大众,早做准备。又如禅宗六祖慧能大师,在往生前即预言数年后之事。此二位圣者既能欲知时至,自可心不贪恋、意不颠倒。当其往生时,皆能安详示寂,此等来去自在的功夫,系平日认真修行之结果。以其心胸宽大、平等,故尽虚空遍法界皆为其故乡。足见修持之有无,其往生情形,实有天壤之别。
又如释迦牟尼佛火化后,得八万四千颗舍利子;章嘉大师火化后,得一万多颗舍利子,头盖骨上显现“嗡嘛呢叭咪吽”六字,另一高僧则烧出一尊观世音菩萨像,此殊胜现象,实难以常理解释。
究竟当如何方能“死的其所”,让亡者深蒙上乘利益?首在去除恐惧死亡之心理。应先做好心理建设,内心如是观想:死亡一事,从古迄今,上自君王权贵,下至凡夫走卒,乃至科学家、博学多能者,无一可悻免。任凭阁下学富五车、才高八斗,抑或家财万贯、富可敌国亦难逃一死,更何况平凡如我辈?
若先具备此种认识,接受“人皆有死”之观念,并了知死亡之真相,方可怯除恐惧之心态。
上一篇:
面对死亡~佛教对死亡的看法
下一篇:
死亡历程
首页
丨
慧律长老
丨
法音无尽
丨
法宝殿堂
丨
智慧集锦
丨
链接讲堂
丨
联系我们
Copyright 慧律法师 © 版权所有
沪ICP备2022009964号-1